四、 旧论重提:译者主体性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有本著作叫作《译者的隐身》,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翻译中译者以归化的方法掩饰掉原文的异国情调,使得译文读起来非常通顺,不像是译作而像是用该国的语言直接写作的文章一样。事实上,所谓译者隐身与否只是相对于译者选择归化法还是异化法,是对同一作品选择不同方法翻译结果的假设。在翻译实践中,对同一原本的多个不同译本的横向比较就会发现,译本绝对会留下译者的印记。每位译者都在翻译中体现了自己的偏好和某种预设性理解。换句话说,译本展现了译者对原文的某种“期待视野”。翻译文本实际上是一种证据,昭示着译者是一种“潜在的读者”,这样的读者不一定是作者理想中的读者,而是有“成心”(庄子语,即心怀成见的)的读者。译者往往是带着自己的“前见”(海德格尔语,即先入之见)走向原文的。译者是特殊的读者,译本中不可避免地渗透着他的某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在原作的诸味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加上了他的某种“味”。译者是可见的,郑海凌称之为“译者的形象”,是“译者‘自我’在译文中的显现。……译者的形象发乎于译者之心,以译语的修辞特色形之于外,是一种独立于原作以外的东西”。[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