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定后,周恩来表明来意,黄炎培低头沉思不语。过了片刻,黄炎培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犹豫地说:“1946年我68岁时,就觉得已经老了,做不动官了。如今我已72岁,还能做官吗?”
周恩来一听,爽朗地笑着说:“黄任公不老。”便细心地解释说:“在新政府任职,不同于在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在人民政协会议上,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共同纲领》,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我们编了‘剧本’,自己怎能不上台唱呢?”
周恩来与黄炎培两人促膝交谈,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最后,黄炎培答应考虑一下。
周恩来走了。望着汽车消失在夜幕中,黄炎培的思绪此起彼伏,心绪难平。
当年,他拒绝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职位,是因为在那些人身上看不到信念和真理;其后,他拒绝出任国民党政府的高官,也是因为他看透了国民党的腐败与虚伪。这两次拒官经历,使他坚定了再不入仕途的信念。但是,形势的发展使他山穷水尽的心境重新柳暗花明。
1945年夏天,黄炎培在延安亲眼目睹了解放区崭新的气象和军民的精神风貌,深深感到延安就是自己的理想所在。也是在那段日子里,他又与毛泽东在窑洞里促膝长谈达十几个小时,从中获益匪浅。返回重庆后,由夫人姚维钧整理和执笔,黄炎培发表了《延安归来》一书,记述了当时与毛泽东的对话。这个对话至今被人们不时提起,后来被人称作“黄氏周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