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个时期,原初客体(即母亲)就已经从好坏两个方面被内化,我经常说,如果好客体没有(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变成自我的一部分,生命就不能继续。然而,和客体的关系在生命第一年的4到6个月会有所改变,保存这个好客体是抑郁焦虑的核心。分裂过程也改变了。开始时是好客体和坏客体之间的分裂,同时发生的是自我和客体双方强烈的碎裂。当碎裂的过程变弱,受伤或死去的客体与活的客体之间的分离更占据主导。碎裂的减少和对客体的关注伴随着朝向整合的步伐,而整合意味着两种本能更加融合,并且是由生本能主导。
接下来我想提出一些指标,来说明为什么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中的抑郁特征不像在躁狂抑郁状态中那样易于识别。对这两种疾患所体验到的抑郁在本质上的差异,我将提出一些解释。过去我曾强调偏执焦虑和抑郁焦虑之间的区别:前者我定义为以保存自我为核心,后者则以保存内化的和外在的好客体为重点。现在我认为,这样的区分太过简单。原因如下: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从出生开始,客体的内化就是发展的基础。这意味着某些好客体的内化也发生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中。然而,从出生开始,在一个缺乏强度且需要经历剧烈的分裂过程的自我中,好客体的内化在性质和强度上都不同于在躁郁状况中的内化。它比较不持久、不稳定,也不允许对好客体有足够的认同。尽管如此,因为确实发生了一些客体内化,自我的焦虑(即偏执焦虑)势必也包括对客体的某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