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尽管康斯坦丁诺夫要去除斯大林的影响,尽管“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这一书名被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尽管在一些具体安排上有所变化,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分结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被保存下来了。之后不断修订的版本除了贯彻苏联共产党第21、22、23、24、25次代表大会的精神,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做了局部改良,在一些具体观点的阐述上有所深化外,在总体框架上并没有突破《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所确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分结构”。
特殊的社会地位,即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和为现行政策作论证;特殊的文献格局,即引证的列宁、恩格斯的著作多于马克思的著作;特殊的总体框架,即以“物质”为起点范畴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分结构”,构成了特色鲜明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这三个基本特征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中得到集中体现。因此,米丁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出版,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基本形成。
1938年,斯大林出版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该书开宗明义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它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27],并以此为依据先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