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假设抑郁位置的结果取决于能否修通其之前阶段(偏执—分裂位置),但我仍把抑郁位置放在早期儿童发展的中心,因为随着将客体作为整体的内射,孩子的客体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把完整客体之被爱与被恨的两方面相整合,就引发了哀悼与罪恶的感觉,这些感觉暗示了孩子在情绪与智力生活上有了重大进展,也是个体是否会出现神经症或精神病的关键所在。对于上述结论,我至今仍坚信不疑。
对费尔贝恩近期论文的一些评论
在费尔贝恩近期的数篇论文中【参见《再修订之精神病与神经症的精神病理学》(A Revised Psychopathology of the Psychosis and Neurosis),《以客体关系观点思考内在精神结构》(Endopsychic Structure of Considered in Terms of Object-Relationships)以及《客体关系与动力结构》(Object-Relationships and Dynamic Structure)。】,也相当关注我现在所要探讨的主题,我认为澄清我们基本观点的异同是有帮助的。我在本文提出的某些结论与费尔贝恩一致,而其他部分则有根本的不同。费尔贝恩的方法主要着眼于与客体相联系的自我发展,而我则主要是从焦虑及其变迁的角度来切入。他称生命最早的发展期为“分裂位置”,并指出这个位置是正常发展的一部分,而且是成人期分裂人格与精神分裂症的基础。我同意这种看法,并认为他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分裂现象”的描述,是重要且有趣的创见,对于我们了解分裂行为与精神分裂症有极大的价值。我也相信费尔贝恩认为“分裂或精神分裂症这一组疾病,比以往所宣称的更为广泛”这样的观点是正确且重要的。他特别强调的“癔症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观点,值得多加关注。如果“分裂位置”被理解为涵盖了被害恐惧与分裂机制,那么这样的名称是适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