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部分包括:具体的、抽象的、归纳的、演绎的和沟通的5种功能。
“情感”部分包括:营养的、性的、母性的、军事的和工业的5种本能;权力欲和赞许欲2种志向;依附、尊敬和仁慈3种社会情感。
“行动”部分包括:勇气、谨慎和坚毅3种功能。
孔德的人性论是他关于道德和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石。
(二)论道德和道德教育
孔德十分重视道德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力量。他晚年曾计划写一本名为《实证道德或普遍教育论》(La Morale Positive ou Traité de l’ Education)著作,但未能完成。不过,人们依然可以从《实证主义概观》一书中了解他的道德及德育思想。
孔德十分不满当时法国社会中人的自私自利行为,认为这是导致道德失范的原因。他力图建立一种实证主义道德来改变这种现象。
孔德认为,实证道德的目的在于使人的同情心的本能尽可能地超过人的自私自利的本能,使人的“社会情感高出于个人情感”[32]。在他看来,注重社会同情心,强调爱与自由既是个人及社会福利的第一条件,也是实证道德区别于神学道德和形而上学道德的首要原则。对于形而上学道德与实证道德的差异,孔德未做明确的解释,但他对神学道德的特点做了剖析。他认为,神学道德强调的是利己主义。在神学道德那里,获得自身之得救是每个人的最高目的,也就是说,神学道德主张的爱人类的目的在于爱上帝,而爱上帝又是为了个人得救,因此,这种道德的本质是利己的。它与实证道德强调的利他原则是根本不同的。